教師:如果把爸爸媽媽比作身體的一部分,你覺得爸爸和媽媽是身體的哪個部分呢?
學生:我覺得爸爸好比胳膊。是他用有力的胳膊撐起了我們的家。
教師:那媽媽是身體的哪部分呢?
學生:媽媽好比我們身上的大腿。
眾生大笑:媽媽怎么會是大腿呢?
學生:爸爸再厲害,也沒有媽媽厲害。俗話說得好,“胳膊擰不過大腿”。
眾生笑作一團。
教師:你真是個天才,說話有水平!
這是反映小學生伶牙俐齒的一段師生對話。相信聽到這樣的精彩對話,大家都會忍俊不禁,對上面這名學生刮目相看。這名小學生說話水平高在何處呢?高在有轉折。把爸爸比作胳膊,把媽媽比作大腿。按照常人思維,這比方打得不夠恰當。但這名學生來了一句“胳膊擰不過大腿”,一下子就反轉過來了。媽媽在家庭里不可撼動的“一號”地位立馬就凸顯出來了。高在語言背后的思維。如果學生只是把爸爸比作胳膊,把媽媽比作大腿,不能說出為什么這么比方,就會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但后面的補充,把自己打的比方一下子拉升到一個其他同學難以企及的高度。
聽說讀寫是語文能力的核心,如何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呢?筆者想和大家分享三招。
第一招:練技巧。落實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精神,上好口語交際課,把統(tǒng)編教材安排的小學一至六年級“口語交際”落實到位,把每個口語交際“聽、說”要求與“聽、說”方法變成學生實實在在的技能。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傳授學生一些“說”的技巧。比如為了讓即興發(fā)言更有條理,要學會列提綱;比如提煉關鍵詞,圍繞關鍵詞發(fā)言,能讓聽眾印象更深刻;比如要善于類比、引經據(jù)典,用深入淺出的表達,抓住聽眾的耳朵和心;等等??梢暬仁情喿x的重要策略,也是口語表達的好策略。訓練學生從小養(yǎng)成可視化言語表達能力,不僅能快速提升“說”的水平,同時也能讓聽者獲得更清晰的言語信息。
另外,學會轉折,是讓自己說的話變得更加幽默風趣的好方法,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加以培養(yǎng)。以下是甲、乙兩人的對話。甲:“你最近是不是又胖了?”乙很不開心地說:“沒有啊,為什么這么說?”甲:“那為什么你在我心里的分量越來越重了?”乙聽了心花怒放。這就是轉折。轉折的技巧不僅可以用于交流對話中,還可以用在一個人獨白式的言說過程中。
第二招:給機會。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要提高學生“說”的水平,就要給學生大量“說”的機會。小學一至六年級,語文教師要有意識、有計劃地規(guī)劃好課上一分鐘或三分鐘,可以安排學生集體誦讀或背誦挑戰(zhàn),安排學生“一句話新聞播報”或即興造句練習,安排學生輪流進行好書分享、推薦或即興演講,等等。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年段特點,持之以恒地安排好課上一分鐘、課上三分鐘。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經常安排學生擔任“小先生”,讓學生領讀詞語、課文。久而久之,小學生的言說能力、自信程度會得到大幅度提升。
另外,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變傳統(tǒng)的教師“一言堂”為“學為中心”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增加每一節(jié)課學生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的頻次,讓學生有“說”的時間,有“說”的機會?!罢f”是一項語文能力,練得多了,水平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第三招:練聽力。聽與讀是語言輸入,說與寫是語言輸出。要提高“說”的水平,必須提高“聽”的本領。讀屏時代,普遍而言,耳朵用得少,眼睛用得多。這也是造成小學生“說”的能力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小學六年,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聽”的本領。聽寫詞語,要從報一個寫一個慢慢過渡到報三個寫三個。還可以采用教師說詞語意思、說句子,學生寫詞語的“創(chuàng)意聽寫法”,訓練學生“聽”的本領。
教師應教給學生“聽”的方法。課堂上,除了聽教師講之外,最重要的是聽同學的發(fā)言。比如,聽同學發(fā)言時,自己的身體要轉向發(fā)言者,目視對方。這種“傾聽”習慣,要抓扎實。要教會學生用“我有補充”“我對他的觀點有不同看法”之類的開場白;要指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善于抓住別人說話要點的方法;等等。這些都是“聽”的本領。只有提高了“聽”的本領,“說”的能力才能同步提升。
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合稱“語文”。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既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指標。為什么在日常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對“說”的能力的培養(yǎng)不夠重視呢?很大原因在于“說”的能力在傳統(tǒng)的“紙筆”測試中難以考查、檢測。在倡導教學評一體化的當下,在探索綜合評價改革的當下,我們要從傳統(tǒng)的以“紙筆”測試為唯一評價方式不斷轉變,探索非紙筆測試的多元教學評價,通過評價改革促使教師重視小學生“說”的能力的培養(yǎng)。
?。ㄗ髡呦祵幉ǜ咝聟^(qū)實驗學校黨總支書記、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4年09月13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