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伴隨著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成長起來的兵團一中,其67年的辦學歷史不僅是一部兵團屯墾戍邊史,更是西北邊疆教育事業(yè)不斷前行的縮影。我和團隊時常思考,如何讓這些寶貴的歷史記憶不僅僅停留在紙面上、相冊里,而是鮮活地融入師生的日常生活中,成為激勵學校師生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于是,將校史從封閉空間的館里“搬”到操場邊的墻上,成為學校教育資源的一部分就成為現(xiàn)實。這一看似簡單的空間布局調(diào)整,實則蘊含著深刻的辦學理念與文化傳承的智慧。
將校史館“搬”到了操場邊,這種空間上的重構,實現(xiàn)了校史從“靜觀”到“共生”的轉(zhuǎn)變。校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或圖片,而是生動的記憶,與師生的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連,讓每一位走過操場的師生都能在無意識中感悟到紅紅火火的兵團精神,感受到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精神風貌。當一塊塊浮雕、一幅幅照片、一項項榮譽被精心布置在操場邊的墻上時,它們不僅僅是對學校過去的記錄,更是對未來的期許。
校史是學校歷史的見證,它們講述著前輩們的艱辛與奮斗,也激勵著當下的師生。退休20多年的徐老師回訪學校,讓我深刻感受到這一舉措的深遠意義。當他眼含熱淚,看著校史墻上教師們勞動的場景,回憶起當年與教師們一同打土塊蓋校舍的往事時,那份對學校的深情厚誼、對教育事業(yè)的無私奉獻,瞬間跨越了時間的界限,觸動了在場每一個人的心弦。這一幕,不僅是對徐老師個人記憶的喚醒,更是對學校集體記憶的激活,它讓師生們明白,今天的校園,是如何在一代又一代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優(yōu)秀到卓越,逐步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的模樣。這種情感的共鳴,使得校史不再是遙遠的故事,而是觸手可及、感同身受的現(xiàn)實體驗。
將校史館建在操場邊的墻上,是兵團一中在辦學實踐中的一次大膽嘗試,也是對教育本質(zhì)深刻理解的體現(xiàn)。這一舉措不僅活化了教育記憶,促進了學校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更增強了師生的歸屬感與使命感,為學校的長遠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給校史一個未來,這不僅僅是對校史墻的簡單描述,更是對兵團一中乃至所有學校的一種期許——讓歷史照亮未來,讓每一所學校都能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ㄗ髡呦敌陆a(chǎn)建設兵團第一中學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4年09月11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