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采訪首屆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宋金如教授時,我第一次聽到史維浚的名字。宋教授退休30多年,每天還保持工作時的作息,不論周末和寒暑假,但她覺得沒什么,因為學校有一批退而不休的老一輩核軍工人,像李學禮、史維浚,雖年過古稀,經(jīng)常到新疆戈壁灘上的試驗現(xiàn)場,一待就是幾個月。那時,“史維?!庇谖?,只是“老一輩核軍工人”的注腳。
2021年,東華理工大學周義朋教授被評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大夏天,我們約了一個下午的訪談。周義朋說,他并非天生能吃苦,而是在史維浚老師多年的言傳身教下,想把這份家國情懷也傳遞給學生。我們本想短暫連線一下身在撫州的史維浚教授,哪知道這位老教授從訪談開始,到訪談結束,全程端坐在電腦前,并且努力參與我們的對話。那時候,“史維?!庇谖?,是屏幕那頭的謙遜學者,頭發(fā)烏黑,西裝筆挺,完全不像學生口中那位“年過八旬的老人”。
最近,我又想起了史維浚教授,但沒想到的是他患了重病。近日,周義朋和劉金輝教授代表學校師生去江陰看望他,兩個多小時的探訪時間,這位被病痛折磨得不成樣子、渾身插著管子的老教授,還不忘強打精神,反復問起試驗的最新進展。
顧不上權衡,當天下午聯(lián)系采訪,第二天一大早便來到了學校。這是人生中少有的一個采訪,沒有當事人在場。我的對面,是周義朋和劉金輝教授,以及史維浚教授的研究生。這兩位教授在戈壁灘上待了十幾年,都可謂是鐵骨錚錚的漢子,但說起前兩天的探訪,還是忍不住哽咽。
兩位教授對老師史維浚滿懷敬佩:他認定的科研路子,闖出的領域不僅行得通,還極具科研價值;好學的他還會在即將七十歲之際考個駕照,會每天學習一個多小時英語,會帶學生一起考英語聽力,生病前還每天在朋友圈分享單詞打卡。
而年輕的研究生分享的細節(jié)更是細膩可感:史維浚教授在給他們上課前會用精致的餐具裝好水果,泡好咖啡,會每天堅持去打球,家里處處掛著自己和老伴的畫作。
語言是魚簍,打撈不了真實,每個人的故事在被講述的同時,也被二次創(chuàng)造,記憶本就是有選擇的。更何況考慮到史教授現(xiàn)在的身體狀況,也沒再提原本計劃的遠程連線。
沒能面對面地采訪到史維浚教授,卻在他人的轉述中看到他身上的光。
反復回放起現(xiàn)場拍攝的探訪視頻:那是頭發(fā)花白、強打精神挺直腰背卻難掩瘦小的身影。但他依舊在發(fā)光,就像一盞燈的火焰一樣,三兩學生圍在身邊,想好好護住這絲燈火。
這是幾經(jīng)輾轉,依舊能照亮我的光!
不忍心詢問病情。只知道大風從東吹到西,從北刮到南,無視黑夜和黎明。應該好好保護燈火啊,讓這精神的火光照亮更多的人。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02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